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人工智能的触角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从智能家居到自动驾驶,从智能医疗到金融分析,它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然而,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我们不禁要思考“算法之外,何以育人”?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人类的独特价值和意义究竟在哪里?不可替代的,或许只有每个人的独立人格、共情能力,以及感受爱、发现美的能力。这些能力,构成了人生幸福的基础,也是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着重培养和珍视的。

在北京理工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SQA项目中,有这样一位教师,他正致力于探索如何在新型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他就是谭炜嘉老师,一位在国学、哲学、应用心理学等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谭炜嘉在北京文贤书院成立之际,曾侍候国学大师叶曼先生,并跟随先生研习儒释道文化及百家之学。而后在各个企业,高校开展国学讲座,并为多家企业公司担当传统文化国学顾问,2010年推出全国首档结合了中华传统文化、心理学、环境建筑学相融合的节目“老话新说”在全国20多家省市级广播电台同步播出,深受好评!并于2017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授予年度国学人物称号,接受CCTV名家访谈节目采访。2018起担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文艺广播“住在876”常驻嘉宾。

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博士期间,深入研习《易经》、《道德经》、荣格《红书》等经典著作,对中华传统易学文化以及西方应用心理学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他不仅在北京理工大学SQA项目中担任教学工作,还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担任思想政治、哲学与应用心理学导师。近年来,谭炜嘉老师积极探索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将中国传统文化易经的思辨哲学、儒释道哲学与西方应用心理学中荣格的精神分析流派、与人工智能运用相结合,为学生打造了一个独特的学习方式。

谭炜嘉老师的课堂,是一场跨学科的盛宴。他将《易经》取类比象以“观物取象”为根基,将天地自然、人事现象为卦象符号,通过卦爻变化揭示事物的关联与规律,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认知,以及荣格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如集体无意识、原型、投射、潜意识意识化等知识引入教学。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人类祖先遗留下来的记忆和思想的宝库,其中充满了“原型”,这些原型是普遍存在的符号,如“英雄”“母亲”等,它们在个人的生活经历、梦境以及各种文化艺术中都有所体现。谭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梦境、潜意识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原型,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和行为联系起来。例如,在讨论“英雄”原型投射时,学生可以思考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形象,以及这种形象如何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还能培养出深刻的共情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同时,谭炜嘉老师还将中国哲学与易经的辩证法融入课堂。易经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种思维方式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荣格的理论中,也存在着对“对立统一”的深刻理解,例如他提出的“阴影”概念,即每个人的人格中都存在不愿面对或否认的部分,通过正视并接纳这些隐藏的特质,个体可以获得更大的自我认知,减少内心的冲突与矛盾。谭炜嘉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和理解荣格的理论,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例如,在探讨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时,学生可以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出发,思考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与潜在风险,以及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易经的思辨思维是谭炜嘉老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易经的解读,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社会和宇宙的规律。易经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理念,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为人处世的指导,也为他们在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时,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在课堂上,谭炜嘉老师会结合易经的卦象和爻辞,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影响。例如,通过解读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生可以理解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以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竞争力;而坤卦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则提醒学生,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也要注重人伦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

AI+人文:一场教育哲学的“双向奔赴”——在人工智能的应用方面,谭炜嘉老师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他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学过程,利用智能教学软件和心理量表测试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推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同时,谭炜嘉老师还引导学生思考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以及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持人类的独特价值与内在驱动。他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技术的应用,更要关注技术背后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他深知,在当今时代,单一学科的知识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需求。因此,他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将中西方哲学、易学以及应用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打造一个全面、立体的学习体系。在教学中,谭炜嘉老师将哲学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哲学的高度思考社会现象和人生价值。他通过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致知、格物”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他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共情能力以及感受爱和发现美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也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立足的重要基础。在课堂中将MBTI人格测试引入教学,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优势,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一种基于荣格心理类型理论的性格评估工具,通过四个维度(外向/内向、感觉/直觉、情感/思考、判断/感知)将人格分为16种类型。他认为,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职业方向。在课堂上,通过MBTI测试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优势。例如,外向型(E)的学生通常在团队合作和社交活动中表现出色,而内向型(I)的学生则在深度思考和独立研究中更具优势。通过这种测试,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潜在挑战,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发挥自己的长处。谭炜嘉老师不仅关注学生的自我认知,还将学业规划、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相结合。在课堂讨论中如何规划未来的职业道路”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通过这些讨论,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制定出更符合自身发展的规划。“

谭炜嘉老师强调,教育的核心始终是人,而非单纯的技术应用。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引导者。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心灵,而不只是教授知识,通过引入荣格精神分析、易经的思辨,帮助学生在复杂的知识体系中找到内心的平衡,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的定制,让学生在技术的辅助下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小班授课、互动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学习环境。他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关注社会现象和人类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判断力。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他们在未来的国际化竞争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从2017年开始谭炜嘉老师的教育探索与实践,早已突破校园的边界,将学术积淀转化为推动多领域发展的强劲动能。同时结合中国传统易学文化及应用心理学,广泛帮助社会大众,在这期间曾担任多家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及战略规划顾问。近年来,在中关村新阶层人才创新AI论坛上,他与产业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前沿动态,深入探讨其对知识产权发展及社会伦理进步的深远影响。论坛现场,谭炜嘉老师不仅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跨学科整合教学理念与实践经验,更带来极具前瞻性的创新思路——将易学智慧与心理学运用深度融入企业管理。在他看来,企业管理绝非单纯的技术堆砌与策略运用,而是一场对人性的深度洞察与精准把握。在企业团队建设方面,引入荣格精神分析理论,助力企业领导者读懂员工的心理诉求,搭建起和谐高效的工作环境;而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易学思想巧可以妙融入企业战略决策,引导企业管理者保持理性思维,做出科学决策。此外,他大力倡导将国学智慧与应用心理学技术注入企业文化建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赋能企业提升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谭炜嘉老师以跨学科的融合,将易学文化与心理学深度融入企业管理实践,既为企业发展提供创新思路,也为传统文化在现代商业场景中的传承与应用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径。真正的竞争力,永远源于对技术的驾驭与对自然法则与人性的敬畏;而持久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对传统的创新性转化与发展之上。这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智慧——既仰望科技星空,又脚踏文化厚土,在奔涌向前的浪潮中,锚定价值的坐标。责任编辑:任芯仪(EN063)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