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人民网记者 杜燕飞
科学技术界别小组会议讨论人工智能等话题。人民网记者 杜燕飞摄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无论是发布会、“委员通道”还是界别分组讨论,人工智能都是热点话题。怎样看待“人工智能+”,如何探索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怎样促进人工智能为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确实跑出了‘加速度’。”在3月5日,国新办举行的吹风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就是要抓住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的机遇,使我国的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规模优势充分结合,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广泛应用,努力推动人工智能真正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司法厅副厅长邓健表示,2025年将是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关键节点。通过技术创新与治理协同,我国有望在智能驾驶、具身智能等领域形成全球竞争力。同时,以“低成本+开源”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人工智能发展范式,重塑全球产业。
在界别小组会议上,多位政协委员表示,丰富的应用场景和超大规模市场是我国发展人工智能的优势。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个行业,要将其与产业发展充分结合起来,推动经济社会深度转型升级,有效带动经济快速增长。发挥领军企业在战略性、先导性、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赋能千行百业的个性化需求。
“让制造业踩上‘风火轮’,跑出‘数智化加速度’。”在“委员通道”,围绕新技术在具体应用场景的赋能,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徐晓兰坦言:“通用大模型将会广泛地应用于工业企业,通过‘通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形成‘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构架和体系。”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人工智能走进更多家庭要多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表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发展的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也是走进千家万户的关键共性技术。有委员表示,人形机器人被大众接受、被允许进入公共场景,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一步,也增强了公众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体验。从春晚舞台上惊艳亮相的人形机器人,到日常生活中正在普及的应用,人工智能走进千家万户不再遥远。
人工智能应用前景广阔,但挑战与机遇并存。有委员表示,随着新技术的完善,系统性应用将迎来更大、更重要的舞台,不仅需要考虑系统的通用性、智能性,最重要的是安全性。
“我们要从技术保障、制度保障、成果应用三方面入手。”全国政协委员、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表示,要建立适配大模型的纵深防御体系,筑牢人工智能的安全根基;制定大模型安全强制合规要求,夯实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制度保障;推广“AI+安全”创新成果落地,走好提升安全能力的必经之路。
邓健认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已从“跟跑”进入“并跑”阶段,未来竞争不仅是技术之争,更是生态与治理能力的综合较量。通过政策引导、市场驱动与社会协同,我国有望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