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姚玉峰教授来说,他行医20多年来积累下的病例资料,与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一结合,迸发出了难以想象的 威力 。
浙江大学眼科医学团队、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团队组成项目组,分析整理了16万多张患者角膜照片,初步构建了一套用于角膜炎智能诊断的人工智能理论和算法。最近,他们刚刚完善了第二代算法,由 人工智能眼科医生 来诊断角膜炎,在所收集数据集上取得的准确率从第一代的60%提高到84%。这个数字已高于一般医生诊断水平、接近世界顶尖专家,相当惊人。
人工智能在角膜炎诊断领域大显身手,今后不仅有望提高实际诊治水平,还有可能转变传统的 师傅带徒弟 医学教学模式。 姚玉峰感叹。
人工智能眼科医生 的探索成果,正是浙江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一个缩影。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生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对此,我国高校如何抓住机遇,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撑?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引导、支持高校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需求等能力。在浙江,人工智能发展创新,各大高校正在积极行动。
探路智能产业新天地
智慧路灯 不仅是一盏路灯,它的灯杆相当于一个集成式的城市物联网信息平台,可以是充电桩、视频监控器、网络音箱、WiFi发射器,也可以承担实时环境监测、车辆监控、应急呼叫、多媒体信息发布等功能,成为城市物联网的重要信息采集载体,在未来的 智慧城市 中扮演重要角色。
试衣机器人 体形可以百变,按照消费者的身材尺寸,完成各种 变身 。通过远程虚拟试衣,消费者不再需要繁复的试穿过程,马上就能看到新衣上身的效果。
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正在举行的创新设计展上,许多 人工智能+ 的新点子,既不乏奇思妙想,又有广阔的产业化前景。
当今世界,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人工智能正是核心推动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认为,对我国而言,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有利于两股巨大机遇浪潮的交汇,即 工业化、城镇化、绿色化 + 智能化 ,将创造出大量以智力竞争为特点的产业新天地。
瞄准人工智能这个战略性的科技 制高点 ,浙江高校依托创新平台、加强校企协同,在智能城市、智能制造、智能经济、智能交通、智能科技等领域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及技术转移、成果转化。
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的一间实验室里,藏着城市交通的 智慧大脑 。该校计算机学院沈国江教授领衔的智能交通创新团队,利用 大数据+人工智能 来理解交通规律和交通模式,实现科技治堵。同时,他们还与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产学研用合作,近年来已将研究成果应用在浙江杭州萧山、绍兴柯桥及云南红河等10多个城市。 交通大脑 越来越聪明,城市道路利用效率不断提升。据统计,近两年来,该成果的推广应用,带来新增产值5000多万元。
拓展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大学有个 智慧图书馆 ,是潘云鹤院士和庄越挺教授团队牵头,与国内70家高校图书馆、国外30家机构共同建设的。
项目虽是理工学科牵头做的,却极受文科师生、海内外人文学者的喜爱,尤其是其中的 数字人文 服务:电脑输入文字,就可以从历代名家书法字库中,自动生成书法牌匾;融合文学知识的跨媒体资料库,可以绘制各种知识图谱、古代诗人行踪图。
目前,浙江大学这一 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 ,完成资源数字化建设270万册(件),是世界上最大的公益性数字图书馆之一。2017年,其门户访问总量达2.4亿多次,图书访问达1500万册次。
在专家看来,人工智能虽具有一定的学科独立性,但更多的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推动教育理念的突破和改变。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认为: 加快人工智能在高教领域的应用,利用智能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构建智能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对教育而言,人工智能将带来诸多机遇和挑战,包括基于大数据智能的个性化教育、跨媒体学习、终身学习等。 潘云鹤说: 人工智能将推动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的改变,从而加速推动学生培养、课本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教育管理,乃至教育体系的改革。
在浙江高校,不乏人工智能研究与教学相互促进的例子。机器人足球也有 世界杯 比赛,浙江大学在这方面有优良传统。学校指导学生在单机器人高动态运动规划、多机器人协作对抗策略学习与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性学习,还围绕仿人足球机器人系统,开展科研和教学实践。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熊蓉教授自豪地说,机器人足球的团队近年来不断培养优秀学生、不断输出优秀人才,有学生毕业后已在人工智能领域成功创业。
布局科技创新平台
最近,教育部同意并支持浙江大学建设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建成我国人工智能领域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的 高地 。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说,高校处于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工智能研发的跑道上,我国要实现从 跟跑 到 并跑 领跑 的超越,来自高校的科技、人才创新支撑不可或缺。
《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了重点聚焦的方向:大数据驱动知识学习、跨媒体协同处理、人机协同增强智能、群体集成智能、自主智能系统等。围绕这些重点,高校将系统布局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培养一流人才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浙江大学吴朝晖、郑筱祥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10余年潜心研究 脑机融合 ,在国际上率先提出 混合智能 的智能新范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潘纲教授介绍,他们在大鼠头部植入脑机接口,研究生物脑与机器脑深度融合与协作。在工作人员操作鼠标指挥下, 大鼠机器人 灵巧地按指令走迷宫。
浙江工业大学梁荣华团队与清华大学、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合作,主持研制新型手部生物特征数据采集仪。将指纹采集技术从以往的二维发展到三维,从皮上发展到皮下,包括了真皮层指纹、汗腺和汗孔的特征采集。这就避免了现有仪器在采集指纹时因磨损、老化等造成模糊的问题,也提高了防伪性能。
在人工智能这样的热门领域,高校更要甘坐 冷板凳 、敢啃 硬骨头 ,强化基础研究,尽快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突破,带动我国人工智能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