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首次明确了 新基建 的范围,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的内容。从融合基础设施来看,目前我国正在加大力度部署智慧城市建设路径。4月23日,在由中国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与中国开源软件推进联盟联合赛迪智库、赛迪顾问等机构共同推出的《数说新语 解码 新基建 》节目中,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者,曙光云从科技演进的视角发布 智慧城市趋势预测 ,展望了未来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发展方向。
第一,智慧城市建设将从技术驱动向刚性需求驱动转变。
智慧城市发展前期离不开前沿技术的驱动,经过十余年的技术沉淀,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体系趋于完善。后期,在改进大数据系统、城市积累数据、数据共享机制等方面都需要以需求为驱动,真正把前期的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及技术发展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刚性需求驱动将不断鞭策城市智能化水平提升。
第二,智慧城市建设将由政府或有限参与方主导向多方参与转变。
据中国信通院2019年9月发布的《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显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在初级阶段主要由政府主导,而在2019年逐渐呈现出政府主导、城市主体、企业助力、共同推进的态势。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政府、城市、企业、中小规模方案商等的深度融合将越来越普遍,各方将共同调动公众广泛参与,共同构建互相融合的产业链和立体化的生态圈。
第三,智慧城市建设将从依靠 源创新 向依靠持续性 流创新 转变。
源创新是从0到1的创新,但是对于智慧城市建设这种大型系统性工程而言,对模式、流程等的创新和优化尤为重要。以人才、顶层规划支持、创新投入等为核心的持续性创新将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持续动力,智慧城市建设者应注重联合上下游伙伴以 流创新 满足井喷的服务需求。
第四,智慧城市建设将更加倚重技术体系,新型基础设施统筹布局。
智慧城市发展对智能提出更高要求,模型复杂度逐步提升,这就要求更全面、更一体的技术体系,如算力融合、城市云中心或城市云脑等形态。未来,以城市管理需求为服务主体的一整套 云﹢大数据﹢AI 新一代信息系统,将是城市新兴基础设施统筹布局的主流形式。
第五, 因地制宜、策略部署 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常态。
中国信通院在2019年10月发布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 特色引领正成为各地推动数字产业化的核心思路。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出省市、县域多级并进的态势,一批 小而精 的数字产业突破点,同样能在全国数字产业版图中赢得一席之地。随着产业特色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得到体现,因地制宜、策略部署的理念越来越重要;在智能时代,智能加持下的优势产业将取代 市花 名人 等传统城市标签,成为城市新名片。
第六,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据IDC发布的《2019年全球智慧城市十大预测》,2019年,原有系统的安全隐患将阻碍30%的中国三至五线城市对新技术的应用,新老系统的连接也将带来较大安全风险。智慧城市建设在为公众带来便捷服务的同时,因参与的主体单位众多,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城市管理者、主管部门及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参与者,都应对信息安全问题格外重视,信息安全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 战略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