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城运中心的大屏上,记者看到一则显示为 路面垃圾监测 的案件,并附有一张现场照片,工作人员迅速点开图片,发现拍摄的是路面上的一些细小垃圾漂浮物。这一案件很快自动派单给附近的清洁人员进行处理。

如此细微的问题,也能监测得到,这个 智慧大脑 厉害了!

地毯式排摸 打好基础, 智慧大脑 得以高效运转

作为上海市第一批 一网统管 试点街道,江苏路街道早在2019年9月起就承担起试点任务,防疫期间首家上线的街镇城运中心 一网统管 防疫专页成为全市模板,为社区防疫提供了支撑。

工作人员打开防疫专页,记者看到,一个小区的居家观察人数、健康状况、重点地区来沪人数、小区封闭状况、卫生消毒状况等数据都一目了然。数据全部汇总后,工作人员可以每天中午对防疫专页数据进行核查,对未更新的数据及时催办,对进度落后的工作项目进行督促。

前几日,街道曾接到居民热线反映,一户本应居家观察的居民竟在小区里遛狗。 智慧大脑 立即以政务微信的方式向该小区对应的居委会工作人员 派单 ,工作人员第一时间 冲 到小区,此时该居民仍在 案发现场 遛狗,经社工劝阻后返回家中。街道派出所民警随后也来到居民家门口,对医学观察所应遵守的事项再次进行说明。从接到电话反映,到居民被劝回家隔离观察,全程不超过10分钟。

智慧大脑 如此高效运转的背后,离不开一线社区工作者 地毯式 的数据收集和排摸。

我们在搜集疫情防控数据时发现,各部门、各居民区之间并不清楚对方究竟搜集了多少数据,很多信息都重复提交,在讲求时效性的疫情防控中并不是最优解。 街道办事处主任沈昕告诉记者, 我们对辖区的2万户居民进行排摸,还包括商铺、企业、养老机构等,而且进行了两到三遍的全覆盖排摸,这些数据都是我们的居委干部一家家敲门、一条条弄堂跑出来的。 一网统管 把路走通了,防疫期间我们积累的宝贵数据就会变成今后常态化治理的基础。

一网统管 防疫专页的开发,正是为了让各部门、各居民之间的信息对比一目了然,哪个居民区排查进度慢了、哪座楼返沪人员增加了,各部门都能第一时间知晓,及时优化自己的工作安排,工作效率也得以大大提升。。

AI+一网统管 ,让城市更聪明,也更智慧

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原先防疫专页上常用的居家隔离人员管理、口罩登记等模块使用频率逐步降低,但疫情期间排摸到的居民区、企业、楼宇园区,乃至一扇防盗门、一个垃圾桶的信息和数据,都是下一步城市运行和街镇管理最宝贵的数据。

随着城市变得更大、更复杂、更紧密,依靠原有技术手段,很多问题看不清楚、管不过来、处理不了,因此, 一网统管 工作必须以智能化为突破口。今年4月,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调研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时就提到,要坚持 应用为要、管用为王 ,围绕城市运行和社会治理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努力实现趋势智能预判、态势全面感知、隐患及时排除、问题实时处置。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江苏路街道在原有防疫专页的基础上,将日常工作全要素全场景纳入 一网统管 。如居民区走访、社区党建工作、项目建设管理、施工监管、关爱独居老人、垃圾分类第三方检查、市容环境整治等工作通过自动化立案、自动化派单进行管理。

目前,江苏路街道通过AI场景分割等技术将区域内620个探头转化成为智能感知神经元,旨在解决监控探头 看得见 图像但 看不到 问题的弊端,选取了中心城区最集中的暴露垃圾、单车停放、人群聚集等三个场景进行 AI+一网统管 试点。目前已实现一般简易案件3分钟处置完毕。

谈到 AI+一网统管 的优点,沈昕说: 以前我们完成一个案子需要四个环节 发现、派单、处理、结案,这四个环节都需要人工去做,现在这四个环节中只有 处理 环节需要人工完成,其他三个环节都是机器自动完成的,相当于解放了四分之三的人力,这些人力就可以真正投入到案件的处理中,大大提高了处置效率。 记者了解到,如今在江苏路街道,自动派单率已达到80%。

5月8日下午,城运中心通过智能巡屏功能在昭化东路96号沿街商铺门口自动发现非机动车乱停放现象,由于停留街面时间过长,系统自动报警并自动生成网格化案件显示在系统大屏上。通过城运中心设定好的案件自动化规则,按照案件分类、网格划分就近自动派发至誉聿公司处置人员的政务微信上,处置人员到达现场后,通知商铺业主自行整改,但业主表示不是他的车子,无法联系到车主,处置人员统一停放至停车线内。随后在政务微信上传处置照片后反馈给街道城运中心,城运中心通过自动巡屏功能自动核查案件处置情况。经核实,该处非机动车乱停放现象已处置完成,于是自动跳转至结案环节,城运中心将案件进行结案处置。从发现到结案,一个完美闭环,就这样完成了。

江苏路街道虽然地方小,但因处于中心城区,人口密集程度相当高,轨道交通枢纽也非常密集,每日骑车到地铁口的上班族颇多,所以非机动车乱停放一直是街道的 老大难 问题。如今有了人工智能的助力,解决问题可谓是事半功倍了。

下一步,街道的试点还将拓展至街面违规经营、机动车违规停放、乱晾晒、道路积水等10个场景,预计今年将完成30个场景的主动发现、智能化研判和快速处置。 人工智能学东西快,还不怕累,可以24小时干活。 沈昕幽默说道。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